翡翠哪年传入中国?
先放结论,东汉末期(公元200年左右),翡翠传到云南地区,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 据考证,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翡翠原石产自印度东北部克什米尔的瓦尔迪亚矿区(现在属巴基斯坦管辖),大约两千年前开采出来。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把这种绿色宝石称作“福绿沙”或“角青石”(梵语“角”的意思就是绿色的),并作为贡品献给王室。
古罗马帝国时期有人把这种绿宝石卖给当地贵族。中世纪欧洲的一些贵族家里也有这类绿宝石。1687年英国占领锡兰(今斯里兰卡)后,从那里的矿山进口绿宝石。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关于绿宝石的记载,明代徐霞客《滇游日记》中有“紫碧玛瑙”的描述;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玉石》中则有“翡翠玉,出缅甸乌蛮者,谓之乌玉……出大理永昌者,谓之黄玉”等记述。这些文献资料均指出,我国古代的绿宝石来源自缅北与印度东北部的瓦尔迪亚/乌蛮地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约1750年至1795年间),西方的地理知识已传入中国,人们认识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宝石产地—阿富汗的帕尔万矿区和巴西的帕拉伊巴矿区,于是将来自这些地方的绿宝石称为“西洋翠”、“阿富汗翠”或“巴西翠”。而将来自上述地区以外的绿宝石一律称作“东珠”或者“洋珠”。
当然,除了上述地方外,世界各地都有可能有绿宝石矿床,只是产量都很有限,且品质也都不好。我国辽宁等地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绿宝石饰物,经科学检验其原料就来自泰国北部和缅甸掸邦地区。
翡翠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随缅甸和中国云南边民商贸(如马帮)的兴盛传入中国,最初主要在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使用和收藏,后渐北上并进入中原传播,逐渐为人们所喜爱并成为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玉琢主要材质,成为中国玉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玉石家族中,翡翠是最晚步入中国时间成员,也属于后来居上者。据史料记载,翡翠进入中国大致是鸦片战争之前,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1840年,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其中,开埠较早有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于是,广州、上海、香港等大都市成为东南亚国家翡翠原石进入中国内地的登陆点。
早期进入中国内地的翡翠,绝大多数在云南边睡。云南与缅甸两国山水相连,界河两岸缅甸侧是翡翠出产地,云南侧是居住着勤劳勇敢,擅长于经商、善于融资,有小河淌水,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人民。因此,缅甸人民产的翡翠就地卖给云南边民;而云南玉雕工作者则就地取材,就地施雕。据昆明大观楼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陈矩撰记有“采玉大青”之名。采玉大青,即开采翡翠之地。足见,翡翠进入中国最早地之一在云南。
翡翠开始进入北京等地,是20世纪30-40年代初。北京有位玉石业前辈,名叫王树森先生,据树森先生回忆,大约在三十年代,有位叫王庆云先生(王树森之叔,人称玉云老)由云南购回一批翡翠原料与成品;后树森先生于40年代初也在香港购得不少翡翠原料、成品,在北京珠市口、观音寺一带设坊加工。此后,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跟进,开始玉坊也加工翡翠制品。随着岁月推移,翡翠在内地传开来,形成一股绿潮,直到席卷全球,达到风靡世界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