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发黄是什么原因?
首先,天然形成的黄翡是很稀有的,因为黄色是次生色,是由于金属氧化作用而产生的。我们知道在矿物形成的过程就是原子排列组合的过程,而原子的轨道是有间隙的,这些间隙会让其他原子或离子进入从而产生置换反应。 而对于黄翡来说其原因就是铁元素的置换反应,因为在地质作用下铬会优先被氧化而不剩余,这就使得三价铁离子渗入到原来的绿色翡翠之中,发生了染色效应从而变成了黄色调。 所以天然的,优质的黄翡是相当珍贵的,其价值甚至要高于普通的绿色翡翠。所以如果你见到市面上出售的黄翡价格明显低于绿色的,那么你就要留个心眼了,很可能你买了这样的黄翡就相当于买了一个“假”黄翡。
那有人会问了,我买的黄翡为什么越带越黄呢? 这主要还是由于氧化作用引起的,而我们人类皮肤接触空气的一刻起就会不断产生氧化反应,这种反应是会蔓延到我们身上的所有首饰的。尤其像黄金一类的金属本身就容易变色,就更需要格外注意。 虽然氧化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岁月流逝,再好的东西也会慢慢被侵蚀。就像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多少有点骄傲,等上了年纪都磨平了棱角,变得平和起来。就好比翡翠经过长时间的佩戴,慢慢失去原有的光泽,表面也变得不那么光滑,这就说明它正在被氧化,而颜色也是由绿变黄的进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黄翡都会越戴越黄,如果保养得当,有些黄翡反而会更加水润,颜色也会更加鲜亮。正确清洗和保养好你的黄翡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天然因素。由于色根作用,就是说石头里面的原生色在向周围翡翠颗粒扩散的时候,如果受到次生矿化或者其它色块的阻挡,颜色不能进一步扩散,则在色根的边界容易出现黄、褐、黑等杂色,这种翡翠不纯正,其价值和品级大大低于颜色和种水一样的纯正翠。
其二是天然次生作用的原因。由于翡翠长期与地表下的水溶液接触,特别是在一些溶洞中,水的有机构成分对翡翠产生了次生染色作用,形成了各种黄色、褐色、黑色等。对于一些黄色较浅的次生色,如“菠萝”,行家是不介意的,因为这种颜色对翡翠的通透性破坏不大,加上黄色又是“福”“禄”“寿”的象征,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深黄色和油红色,就会显得难看,不被人们所喜欢,其价值和品级也大大低于颜色和种水一样的纯正翠。
有些商贩为了牟利,故意制造“黄”、“红”色,他们把一些“乌鸡几”(黑色翡翠)、“炭青”、“油青”以及较差的绿色翡翠,浸泡在煮牛肉或猪肉高汤的溶液中,利用其中的蛋白质使翡翠的表面颜色变成黄色和鲜红色。也有的商贩为了提高价值,把一些有细绿或暗绿的“菠萝绿”翡翠染成艳丽的鲜黄色,然后宣称是“干菠萝”翡翠抬高价格。
这些处理后的“浸泡黄(红)”翡翠看起来颜色非常好,但是其颜色是在原翡翠基础颜色上叠加形成的人造色,这种翡翠不透亮、不晶莹,没有“起莹”、“起胶”感,看起来很假。另外,用强灯光照它的时候,可以在翡翠的裂隙中看到黄(红)色的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