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翡翠都是b货吗?
说一个冷知识,现在的科技已经可以鉴定出几百年前的古玉的沁色真假了(不包括有机化学染色)。 举个栗子,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白玉蝉饰件(就是古代挂饰啊首饰什么的,一般用玉片刻成昆虫造型,寓意金蝉脱壳),因为埋在土里,所以表面有黑褐色沁,这种沁是氧化铁渗进去形成的,用现代仪器能够检测出形成的时间。
当时请出了考古界的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亲自鉴定了真迹,还写了文章考证,结论是真品无疑。 但是!!! 关键来了,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件文物现在的归属——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 原因嘛……很让人唏嘘,因为这件玉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成“四旧”给砸了。 对,就这…… 所以说,题主说“明清翡翠都是B货”还真说错了,应该反过来说,绝大多数的明清翡翠都是经过染色的。
至于这些染料是不是有机染色剂,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能检测出来,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就算当初用的是有机染色剂,也可能被其他物质置换出来了。 但是!!!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历史上确实存在将翡翠染成红色的习俗,而且不是少数民族的那种独特审美(其实我也好奇了很久为什么汉族也要玩这个风潮……)。
明初小说《醒世恒言》就有记载:“妹子家有一个宝石戒子,生得甚是奇丽。但只是色稍暗了些。”清初小说《儒林外史》也有描述:“他那个翠戒指儿,还是当年你爹买的,值几百两银子。”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两个故事出现的年代距离明代初期已经很久了,而且都是在中原地区,说明这种风俗至少在明中叶已经有了。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有红色翡翠,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买B货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很多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东西是被强行染红的,但是喜欢红艳艳的感觉啊!于是商家就有了可乘之机。
拿个塑料纸搓一搓,往里面灌上颜料,就算是“纯天然”的染色了~ 当然,现在商业文明这么发达,肯定已经有更好的染色技术了,估计是用无机染料吧。 哦,对,还有可能用激光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