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发现的玉?
玉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先民已懂得选用不同颜色的石头来装饰自己,并作为礼仪用品或祭祀用具。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之一 ,发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东山嘴和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等地,出土了众多的玉器。这些玉龙、玉玦的造型简约明快、线条流畅圆润;绿松石雕龙形器上的绿色纹理与和田玉质温润柔和,相互映衬,美丽非凡。它们被证实为距今约5100年至4800年间的文物。
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也发现了良渚文明时期的玉器,有璧、琮、璜、钺等型制,做工颇为精细。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曾出土玉斧、玉铲、玉锛、玉凿以及成组的玉管、玉片,据考证这些玉器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比良渚文化还要早约2000年。 这些玉器的出现,证明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能够制成玉器。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亦发现大量玉石原料和加工工具,以及大量形状各异的玉琮、玉壁、玉璜等玉器。其中一件玉琮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表面纹饰凸起的棱线都经过细细打磨,显得很有层次感。这些玉器有的作为祭品,有的则可能是作为礼器或装饰品使用。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800年至5800年左右,比良渚文化又晚了近千年。可见,到了公元前六千年前后,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都已经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史前文化,并且已经有了制作玉器的工艺。 那么,玉是怎么传播的呢?
一个可能的路线是,由新疆地区先制好玉器,然后沿着丝绸之路运往中原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然后再逐渐传到南方地区。
因为目前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只发现了少量的玉器,而战国至西汉时期遗址中则有大量的玉器,说明战国时期开始,白玉或者青白玉等软玉在中原地区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可能作为礼器或者佩饰使用。
随着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包括玉器工艺在内的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中原地区玉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到北宋时期,白玉和青白玉等软玉的储量明显匮乏,而且品质变差。于是,人们在寻找新矿源的同时,把目光转向了以前很少使用的硬玉,即现在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