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医方剂书有哪些?
古代方剂专著很多,但是比较经典的是金元四大家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和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等。 《儒门事亲》十四卷,收录了张氏本人及子孙、弟子所传的方剂二千九百余首(其中有重复者),是一部较完整的方剂学著作。书中对每个方剂都记载了其处方来源、制备方法、功能主治、加减运用等内容;并首次提出了治疗“三因”(体虚)致病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即“治虚”原则。
另外在《儒门事亲》中还有一张独特的“调阴阳表里方”并附有“发汗、吐泻、中风死血及伤冷热食”等103个病症的治法,很有特色。 《内经知要》十二卷,是李中梓综合《黄帝内经》内容编撰而成,成书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本书以《素问》九篇、《灵枢》十八篇为主,辅以李中梓个人见解及其家传秘方编写而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合实际,实用性很强。其中有关治法的论述颇为精辟,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归纳得体,简明扼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中梓在书中列出了许多内科疾病证治规律,如中风、伤寒、咳嗽、腹痛、淋痛、尿血等疾病治疗上的共病同源及异病同治的方法,并指出“凡病忌纯用温补或寒凉,当辨明阴阳气血之偏枯,审病机之虚实寒热,而后药到病除也”。这在中医药著作中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