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印章有没有印字?
当然有,而且往往还有很多——这是身份和艺术水平的双重标志呢! 比如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顶级书法家是不用说了;就是像苏轼这样以诗文书画均称的宋代大家,他的印章也是印信俱全的。 不过啊,人家苏轼是有资格随便盖印章的,毕竟文坛一哥不是白当的。可是你想象一下,如果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穷得揭不启锅,官府还逼他缴“打油诗”的税……这种情况下他还硬气得起来吗?说不定早就拿自己的印章去换点钱用了。当然这种情形是假设,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书家能不能随便盖章是要看他处在什么阶段、有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保障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古印大多是指汉代的铜印,这种印因为材质昂贵(比现代的印章材料贵很多),所以一般是达官显贵才用得起。而到了唐宋以后,民间使用的一些材质便宜的印章,虽然也是印章,但是已经不具备上述功能了——也就是说,这些印章只是起到标识作用,没有多少社会功能了。 元代后期开始,文人开始流行玩篆刻,也就是在石头上刻字。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陶宗仪就写过一本著作叫《篆刻纂》,教人如何刻印并详细解释了各种印式。
明代中前期,皇帝很重视文化修养(当然跟蒙古爱抄《永乐大典》也有关系)。很多皇帝都会画两笔画,题几个字,当然也会刻几方印。朱棣甚至亲自撰写《篆法》一书,讲解篆书的笔法,可见他们对篆书的重视程度。 到了清代,文人刻章之风日盛。乾隆皇帝是个例外,他对书法篆刻很有研究,且收藏颇丰。清中期以后的许多皇帝其实都不怎么擅长书法,对篆刻也缺乏兴趣。因此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大臣恭维皇帝御批“墨宝”的场景,所谓御制诗、御制联等等,往往是书画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