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扇子如何鉴定?
扇子,是人们夏季常用的物品,同时,也是古玩市场上常见的拍卖品。但是,扇子是否为真品,则经常出现在鉴定环节。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对扇子鉴定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扇子最早称为“翣”,最初是为了遮挡从头顶洒下来的阳光,后来逐渐用来划破阴云,驱散黑暗。有人说之所以称作扇子,是为了纪念苍颉造字之功,因为扇子的繁体字“扇”是由“扇”和“丑”两个组成,“丑”即碑石之痕迹。
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实物发现,早在殷商的纣王时期,就有了扇子。那时,扇子还是帝后和王妃们所用,扇面多用丝绸,扇骨多为松、竹、龟、竹等制成。到西汉时期,出现了用羽毛做的扇子。晋代出现五排细骨的羽扇。到了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活跃,工艺品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扇子不仅是御寒驱蚊的工具,而且是赏玩收藏的佳品。宋代斗茶成风,宫廷贵族都有随身携带茶具的习惯,其中文士多喜用玉骨瓷柄折扇,而宋代词人李清照就曾用白团扇掩面吟唱“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代时期,由于织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苏州一带的缂丝工艺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为此,出现了很多缂丝的团扇。同时明代还出现一种著名的山水折扇——宜兴扇。清代是个多产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家画扇和御制扇。这些团扇上所绘的书画,有山水、花鸟、人物,其内容主要是典故、诗词。
近代以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风扇吹散了中华文明的“扶桑夏梦”。但是,近代的文人、书家、画家、艺术家却在不得已的环境中完成了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向和近代“扇子”文化的更新。
现如今,在古玩市场,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类型的扇子。但是,鉴定这样的艺术品,主要还是依靠多年的经验和直觉。下面就谈谈鉴定扇子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1、从扇子的材料上鉴别:主要看制扇的材料是否名贵,是否属于高档品类。具体鉴定方法是,先看扇子的表面颜色,如果是鲜艳的绿色或蓝色,那说明用的是植物染料;如果是发黄的颜色,那说明用的是植物鞣酸。然后,再用手指或者小刀轻轻的戳扇子,看一下手感如何,硬度怎样?如果是很柔软,用手划一下有划痕,那说明用的是蒲草;如果是又硬又光滑,那说明用的是竹篾。如果是用天然皮革和羽毛做成的扇子,则闻起来有鳞片或动物异味。
2、从扇子的工上看:主要是鉴定扇面的手工如何?制作工艺精细与否?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布局,构图是否紧凑合理?如果是紧密的,没有空隙,那说明工匠功力较高,二是看造型,人物花鸟造型是否真实?造型是否生动传神?如果是的话,那么工匠制作较为精细;三是颜色是否协调,用色是不是适当?如果是的话,那么说明工匠色彩搭配较好。
3、从扇子的时代风格来判别:每一时代,或者同一时期,不同的艺术家都有其所处的时代风格。这里所说的时代风格,是指某一时期的作者所特有的风格。所以,辨别扇子的时代风格,就是看出自谁手,如果不是出名大家所作,就要看扇面的书法和绘画的水平如何,其内容是否健康,如果是文人的扇面,要看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是否认真,是不是有艺术水平,如果认真,较高的话,那就是当时文人所写的。如果是宫廷御用的扇子,那么书法绘画水平当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