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锁原理特性?
人们常用“关上门,就当成是哑巴”来比喻那些不理会别人询问的人。而“千斤锁,闭门声”则是形容非常沉重而严实的关门声。清代,民间讲究在门上安装“防盗门”,不但有门簪、门钮,而且还安装了铜锁。那么,这样的铜锁原理是怎样的呢?它能确保关门时,既严严实实,又能方便开放?今天,咱们就来个揭秘。
当时的铜锁,据其原理可分为三类:一是依靠转动钥匙产生的机械力量,把锁内的锁簧顶开,使锁内、外两个圈套脱开,门就可以打开了;二是依靠突然增加的压力把锁簧压住,使锁内、外两个门圈不能打开,房门就难以打开;三是利用一种类似拨浪鼓的装置,使锁内的锁簧松动,无法顶住门圈,房门也就打开。如果锁簧被卡住,这种锁打不开。
清代的铜锁,按其形制可分为四种。一种叫作“曲尺锁”,外形似曲尺。这种锁非常笨重,一般安装在厅堂的大门上,以显示其威严气势。还有一种铜锁称为“马头锁”,其形象似马首,因而又名“马头闩”。马头锁安装便捷,多用来封固门窗。再一种是“折叶锁”,其形制似荷叶,一般安装在房门上。还有一种叫作“筒子锁”,外观像是笔筒,多用于盒子箱柜等处。
近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使锁具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享受的锁具精品,已经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人们日常所用的转舌锁、拼锁、条锁等,都是由传统的铜锁演变而来的。这些锁的材质多为钢铁,外面做氧化镍或者油漆装饰,还有的电镀后当做贵重物品使用。由于现代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造锁工人利用电钻、电弧焊、砂纸等工具,直接把这些铁锁钻熔开,再重新配制锁芯,使损坏的锁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