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镜喜字巴什么清河?
在清后期的铜镜中,有相当数量的“喜”字背“河”字铜镜。镜面大都有四条边,背素或是有简单的纹饰。如“双钱纹”、“双兽纹”等。铭文的排列形式有多种,多为“喜”字在上,“河”字在下,也有把“喜”字写在镜心的。对于这种情况,旧时古铜镜书中的解释颇多。清末民初的古籍《古镜图说》称:“铜镜喜字,背巴河字者颇多,然不免有仿制之品。真者出山西绛州。镜甚薄,铜质极精纯,色如紫金,紫晕全无,其喜字或书于纽上,或书于心。皆以瘦硬为佳。河字多偏书一边,亦有于纽下者,必与喜字相呼应。”至于为何喜字背河字的铜镜会如此多,其原因有说此镜为明朝崇祯年间铸造的。当时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在起义军和明遗军的征战中,为了激励军心,铸造了这种带喜、河字的铜镜,希望战争早些结束并能喜逢河北。
在清代末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这些国家派出文化特务,大量收购中国的文物,特别是古铜镜,并在本国展出。当时国内的文人学士见状,痛心疾首,对清末政府大加批判。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劫掠北京后,古铜镜的收藏价值大增。收藏铜镜开始风行并进入鼎盛时期,一些民间的手工业者为了牟利,便仿铸了有“喜”、“河”字、带有简陋纹饰的假古董,以鱼目混珠,谋取暴利。这样有“喜”字、“河”字的仿古铜镜,从20世纪初开始,便充斥北京的琉璃厂和隆福寺等古玩市场,以至清代末年的古籍《古镜图说》及《中国古镜大系》、《古镜图录》等书中载入了这类仿古镜,使后人在研究铜镜时为此而困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