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纽扣哪有收的?
纽扣虽小,方寸之间,却蕴涵着中国古代匠人精湛的工艺和巧夺天工的设计思想。由于古纽扣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加之其体积微小,因而历经沧桑劫难,保存下来的已十分稀少。但近几年,古代纽扣开始在收藏界露面,价格一路飙升……
中国扣饰起源甚早,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扣”字。据《说阿》注释:“扣是佩带之物也”,指扣为衣冠配件。古籍上亦有“盘扣”、“腰扣”、“玉扣”等记载。唐代,汉族服装多为裙襦、宽袍大袖,在服装造型上,不讲究人工剪裁,而是运用系带、盘扣、玉扣等装饰。到了宋、元、明、清,汉族服装造型上开始由肥转瘦,逐渐讲究剪裁,于是纽扣在服装上被广泛使用,扣饰空前繁荣和辉煌,被大量用于男女官民的各类服装上。这些扣饰材质多样,有金、银、玉、贝、水晶、玻璃、铜、铁、瓷,加工工艺有雕刻、镂空、镶嵌、掐丝、错金、珐琅等,这些扣饰在制作时大多构思精巧、精雕细琢、工艺高超。
在使用时多为成对成组出现。清晚期后,由于国外舶来品的冲击,中国扣饰才逐渐被盘扣、布扣、塑料扣、金属扣所取代,最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收藏中国古代纽扣,应选择材质优良者,如瓷扣和玉石制作的扣子。瓷扣有釉下彩和釉上彩,前者价值高于后者,如清代民家所用的青花扣,现在市价约百元一枚。
清代由和田玉、翡翠、玛瑙制作的玉扣,由于其自身材质价值很高,所以非常珍贵,据传,北京故宫还藏有一套清代皇帝龙袍上用的翡翠扣,价值连城。除了材质优良外,有帝王款识和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纽扣也价值很高,如故宫还藏有三十二枚金质“大清龙团”扣,据传是清代皇帝赐给王公大臣用于龙袍上的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