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供春是明代人,相传为吴颐山的家童,因其用金沙寺所产紫砂细土作壶,后被人称为“供春壶”。她制作的砂壶,自然随和,淳朴庄重,可谓巧夺天工。后来,人们仿制她的壶,称为“供春式”,“供春式”成为明清紫砂壶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宜兴秦望山金沙寺一和尚,闲时喜欢种植各种瓜果花木。他种有一种茶树,枝干弯曲,状如蟠龙,树叶茂盛,每到春季茶熟正好采下嫩叶制茶,用以待客,味甘清润,沁人心脾,故视为珍宝。和尚有一个小侍女“春香”,人称“供春”,常随和尚种茶采茶煮茶。一日,供春闲到山中游玩,见一位老妈妈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搓着茶树根,还不时将根团拿起来翻来翻去地看看。供春走过去问道:“你搓什么呀?”老妈妈抬起头笑笑说:“搓玩具。”又指指那堆已搓好的茶根团说:“你看!”供春过去拣起一个看看样子挺好玩的,就比画着玩起来。老妈妈见她爱玩就让供春挑一个拿回寺庙去玩。供春大喜过望,千恩万谢捧着茶根团快步跑去。玩累了,供春将根团放在桌上,又感到无甚可观,太光滑而无棱无角又乏情趣。
她随手拿起剪刀拨玩。忽然剪刀在根团上戳了下去,供春忙将剪刀拔出来。这时看见戳过的地方已有了根团的印迹。她再戳了第二、三、四刀,这时根团上已呈现出竹片叠压的样子,看上去挺像一件小茶壶。“做把壶玩玩吧!”她自言自语地说。于是选一小块茶树根做壶底,再将根团做成壶身,再剪了一把茶壶提手做提梁,用茶根芯搓成圆圈,作为壶嘴,做成的茶壶小巧玲珑,形状像银杏一样。壶身上下,有根须附着,像着意装饰的小花纹。接着,她又在壶底上用剪刀刻下“供春”两字。为了防裂,她又用火烘烤茶壶。烘烤时茶壶表面闪闪发光,她又学老妈妈的样子,用竹匾盛着茶壶晃荡,然后上泥浆晃荡,这样反复三次四次,壶体表面渐渐滑腻亮泽。
宜兴紫砂壶,最早创始者,相传便是“供春”;相传“供春壶”真器,世上仅存一把,现藏于台湾。据说这是宜兴金沙寺旁一棵大银杏树下生长的“掌形意象”紫砂胚体,它被一个叫“供春”的少女挖掘而出,从此,“供春壶”成了“壶之为式者,首推供春”的紫砂壶传说典范。在明、清历代的史料中,“供春壶”以壶体古朴、意蕴天成享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誉。“供春”陶艺造型,以“意象表达形式”著称。其取意之宏阔、取象之高妙,令后世陶艺大家仰之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