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瓷器含有绿点?
鉴定明清景德镇彩釉瓷器,有一条经验法则:如果瓷胎上红褐色胎体、酱色釉和酱色彩所衬托的处有绿色斑点显现,这样的器物大多为清末或民国仿品,真品明清瓷的红、酱色处很少见到绿色斑点。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釉料中铜元素的分子运动在作怪。在明代宣德、清雍正、乾隆期间,景德镇民窑在为宫廷烧制瓷器时,从宫中或宫中人员那里传来了用含有绿碧石釉料烧制颜色釉的工艺。绿碧石釉料含有铜、钡、锡、铅等元素。用绿碧石配制的釉料在1300°C左右的窑温中焙烧,釉面呈娇黄或娇绿、葱绿等娇艳的颜色。因为含有铜元素,有的娇黄器中可见到绿点。后来有的雍正、乾隆年间仿宣德红釉釉料中掺入绿碧石,使釉面显现红色、绿点和黑色丝线(因含铅元素还原而生成)。后来的清末、民国仿品中也有少量此现象。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所用的绿碧石中杂项含量不一,有的在瓷胎上所施釉中或彩中,釉、彩烧成后含有铜元素,这些含有铜元素的釉、彩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气化反应、分子运动,在红褐色、酱色的胎、釉、彩遮盖处形成铜离子绿色斑点,给人以绿绣感觉。
近来,一些制假者在胎、釉、彩中加“药水”造假,由于加的化学元素含量不同,在红褐色、酱色釉、彩处也可能有绿色斑点的生成,但从胎釉特征和彩料特点上仍可看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