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胎瓷器什么年代?
紫砂胎瓷也称“紫砂挂釉”。始于清乾隆年间。系用宜兴紫砂陶土制胎,施以低温绿釉烧成的薄绿釉瓷器。造型多为瓶、壶、盆钵之类陈设器,器底常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款。
其胎体呈紫黑色,胎骨较厚,器形制作不规整,釉色有葱绿和海东青绿等,釉面薄而不润,有的开细小纹片,釉下仅在瓶口或圈足内挂有薄釉,其它部分均露胎。1963年浙江吴兴清墓中,出土一对乾隆绿釉紫砂葫芦瓶,釉色匀净莹润,是传世品中所未能见到的佳品。
清嘉庆、道光年间,广东佛山镇和湖南铜官等陶瓷产地也仿造这种紫砂挂绿釉瓷,但胎骨比乾隆朝更粗厚,绿釉不匀,釉面更为粗糙,有的器物内外皆施绿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