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盆什么样?
现在的人已经很少见到过火盆了,因此会产生种种疑问和想象——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实用的家具,不过随着现代社会供暖方式的增多和人们居住方式的改善,火盆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领域。但在中国古代,除了极少数的富贵人家使用碳炉取暖之外,普通人都是烧柴草、玉米秆等等来生火,而用于烧火的器具就是“火盆”
由于没有先进的抽风设备,因此古人使用的火盆与今天的炉子大不一样,而是采用“覆碗式”的结构,底部盛放燃具的器皿不是金属或陶瓷锅,而是用木或者竹篾编成的“箅子”——这种工具倒是很适合用来蒸馒头之类的食品。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市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火盆的用法也有了改进,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样式 到了元朝,火盆的结构没有太大改变,不过出现了“高足”“矮足”“团足”等称呼,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以及用途有不同的分类。
比如“矮足”(如下图)主要供普通百姓家庭中使用,因为价格比较便宜;
而“高足”(如下图)则适合比较讲究的家庭使用,用来摆放餐具。 在明代文人雅士的笔下,火盆更是变得多姿多彩——“堆盘粉果排冰碗,出匣金钗插翠钿。”“烧痕灰烬起春寒,烘暖银缸火。”
明末文学家袁宏道甚至还专门写了《雪斋》一文,对雪后火盆中的景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当然这些描写肯定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但也可以管中窥豹,大致看出火盆在明代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 至于清中期以后,火盆的形状开始趋于统一,大部分都采用“圆底”加“矮足”的设计,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