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壹佰元价值多?
1990年,全国粮价飙升,当时国家颁布规定,禁止以任何方式囤积粮食,但是很多居民家庭仍然大量囤粮,因为大家都知道,物价上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于是乎,当年有一项政策诞生了——按米计税,你家有多少米(买量),就按多少米的税费标准来交税!这直接导致了当年很多家庭都选择将大米出售换取人民币。 而1993年国家又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即是以旧粮抵新粮,你用手中的陈粮去买新粮的时候,国家会给你相应的补贴,以此减少你购买新粮的钱财支出。这个措施直接导致市场上陈粮数量急剧下降,而新粮的需求则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1993年的粮油涨价风暴…… 到了1994年的时候,国家不得不再次出手干预,采取调减粮食进口、发放购粮券和限量供应等办法控制粮油价格。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才发现,其实90年代的那些调控措施不但没有降低当时的通胀,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恶果——因为国家对市场的不信任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干预,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小,乃至最后消失殆尽。 更糟糕的是,这种非市场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其扭曲的成本最终一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转移…… 2007年以后,中国的GDP年均增速达到10.7%,这一数字在2010年甚至达到10.4%,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每年多消耗约6000万吨钢、5000万吨煤和2亿吨石油,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同时,环境污染也逐渐严重起来。 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市场将会如何调节呢? 以煤为例,假如市场能够自行其是的话,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剩下的将是效率最高的企业,排放最少的行业;技术先进的产业将获得资金的支持,技术落后的产业将被淘汰。如此循环,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至少是个向好的方向变化。
现在呢?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地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投资和治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那两个“失衡”的数字之间——GDP增长的10.7%和CPI上涨的2.8%之间。 简言之,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GDP增长,牺牲的环境和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而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各种非市场的手段来进行调节,无论是限价还是限售,最终付出代价的都将是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