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画家有叫香甫的吗?
1、王星闲,又名王寿,字佩文,早字建章,别号印泉,晚号小渔。浙江海盐人。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1899年1月23日)生于上海,幼年随父在当地读书。七岁,随父王辛夷去苏州太湖读书。十五岁,去上海就读于开智学堂。1914年到杭州,从章太炎、孙竹丹学习先秦诸子及清儒学派,受其影响甚深。1915年,在《中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小说《爱》,揭露封建包办婚姻。1918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业余时间坚持阅读古籍,用功钻研经学,又从鲁迅学习鲁迅所擅小说的写作方法。1925年至1927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及第八高中校长。1950年8月,任杭州市文化局局长。1952年9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7年3月,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1966年1月15日,患胃病不治,卒于杭州,年68岁。2、1875年4月5日—1944年5月1日)著名书法家,又名芝,号香甫,别号九青道人等。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族世业耕,幼年入塾,喜写字,师从吴炽昌,后得见翁同龢、钱沣等名家真迹,书艺大变。咸丰年间倭乱平息,曾担任镇江府经历。咸丰十年在籍办团练并捐得知府履历用于应考,中同治元年辛未科进士。曾任江苏淮阴、常熟、镇江等地知府,后因母忧去官。1915年曾任江西省教育司司长。1944年5月1日,于成都病逝。3、王治圃,原名王治庆,字季伟,号梦晋。海南海口人。幼年早孤,侍母勤劬,博通经史,工诗善书,精篆刻。以养母艰乏,弃儒就商。1919年,出任上海南洋烟草公司经理。1920年,任天津北洋烟笺厂总经理。1922年至1931年,任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董事长。1924年,为庆祝袁世凯秘藏珍版《石鼓》出土,创办石鼓报社并任社长。1926年下半年,发起组织海南旅京琼崖协会。1934年,创办北平明珍书画社。1941年,任重庆古书画研究会会长。1947年创办重庆博古斋。1949年,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1年,为迎接海南解放,领导琼崖文化界开展“抗美援琼”活动。1952年,出任中南美术设计管理处主任。1959年8月7日,在重庆逝世,享年83岁。4、王治祺,生卒年不详,山东掖县人,迁居河北阜城县。清末举人,先后曾任福州富闽轮船局总董、福建劝业道、福建交涉使、交通部铁道总局董事长、厦门市政府各厅院长等。抗日战争期间,曾创办《国民报》并任总编辑。1945年8月出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警务处警务处长,1946年12月继任台湾省联合县政委员会警务处长。1948年9月,辞去警务处长职,赴香港。1955年,出任中国美术协会香港分会第一届执行委员。同年12月12日,在香港病逝。5、王季思,原名王起,字季思。浙江鄞县人。1924年9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1949年8月,随中国驻印度尼西亚武装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主任俞大奎离职回国。1951年4月,任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编审。1955年9月,因“胡风案”受害,被错划为“右派”。1957年1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和汤显祖》一文,主张恢复汤显祖的名誉。“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1976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6月7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在《关于为王国维、吕东垣、樊藩、王季思等人平反改正的通知》中,为王先生彻底平反,正式恢复其文艺理论家、戏剧改工作者和教授头衔。7月25日,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王国维、吕东垣、樊藩、王季思等人正式发出《恢复原职、恢复名誉、纠正错误纪律处分的决定》,把上述四位先生的冤案“重新进行审查”,认为“均误划为右派,错误确属严重”,“予以彻底平反”。9月7日,上海市文艺界在锦江饭店庆祝“四人帮”垮台后的第一次文艺沙龙,到会400多人,周璇、王传宗、王仁芳、史悠悠、王霞等与王季思等老同志亲切交谈。史春雨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庆祝‘四人帮’垮台后的第一次文艺沙龙,同时,也是为老作家王季思教授贺寿。”王季思在与会者的一片祝贺声中欣然命笔,题诗一首:“四十几年一梦非,沧桑万变感兴悲。今逢华族中兴际,敢惜衰翁守静愚”,并特地写下了他内心的希冀:“要振兴中华,要科教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