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秤多少两?

祁立志祁立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过去,人们常说“好男不吃千年饭,好女不穿百岁衣”。“一斤是几两?一句话都说不出!”其实,过去对一斤的看法和今天不一样,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所以有半斤八两、十二金钗等说法。

称的演变

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称是杆秤,以一斤为十两。隋朝废“十六两”改“十两”,并沿用至清末。据专家考证,因为十六两约合今天一斤,而五两又约合今天的一千克,所以古人的秤可能是以五两为一斤。不过,这种说法尚未获得最权威机构的认定。今天,秤杆仍然是一种很精确的测量工具,有“秤砣轻于九两九,秤杆长过三尺三”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开始用木权来测量粮食的轻重,木权也就是称砣,又称秤砣、秤锤。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写下《秤》一文,描述了自己发明衡器的经过:“予尝闻古者有秤而无锤,又有锤而无用。……乃为之秤,衡斯轻重。”

到了元代,我国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称——压尺。这种尺子很像今天的压尺,将物体紧紧压在尺子下面,然后读数。

清代“戥子”图片《本草图经》就曾提到一种名为“土秤”的器具,但具体形状已无记载。从清代的文献记载来看,这种土秤形似秤而是勺,主要用来量药,以调剂服用。以上几种计量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又演变出“杆秤”和“砣秤”两种。砣秤的优点是重量可以从大至小任意加减,但精确度较差,一般是农民或小店经营者在使用。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贸易的发展,手工行业的兴起,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对外国商品的进口,砣秤逐渐被杆秤所取代。

杆秤的使用范围很广,几乎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至今仍为农民、手工业者所爱用。它以“长秤准,短秤欺”见称,因秤杆上以“星”纪事,所以又称“星秤”。杆秤的制作十分考究,秤杆要选用坚实、不长不短的紫褐黄色优质竹材;秤砣则要用湖泽精心精选的太湖石,因为这种石头又坚又滑,并要配上用熟铜精锻造的钩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