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清代小楷王?
如果说中国的书法是“纸上的舞蹈”,那么小楷的书写便是这舞蹈中的“点睛之笔”。所谓小楷,又称楷字、楷书,是在正楷书法基础上,笔划更规矩、点画更加精致的书法艺术。点画挺拔、清秀、苍劲、圆活,端庄秀丽中寓挺拔刚健之势,浑然天成,绝无锋芒毕露的火气;结体稳实,位置井然有序,错落有致,有韵有意,有血有肉。
中国书法的发展轨迹,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秦汉的篆隶阶段、魏晋的楷书阶段、唐宋的行草书阶段。
汉字的产生是源于实用,初始的汉字手写,然后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称为“竹简”、“木简”。从秦代开始就规范为以小篆为主要书体,并使用漆盘来书写,称为“虫书”或“契文”。两汉时期,隶书成为主流书体。直至东汉末,魏碑体的出现将中国书法引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汉字的产生源于实用,所以最初的小篆书体和后来的隶书书体都是实用书体。而楷书的出现,却完全是艺术的书体。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云:“草书之兴也,非尽善書者不行。草不兼真,讵成图画?画尽意在,书亦如之。”就是说,如果要表达的感情不够充分,就不能用草书;草书如果不讲究笔法,不成其为书,也谈不上有什么意思了。正如唐代张怀瑾在《书断》中评宋代黄庭坚书法时所说:“独草行书,雄秀独特,意笔挥泼,随态流转,草法虽枯,神韵自如”。唐代孙过庭把行草书的发展分为二个阶段:“至伯施(王羲之第五子王献之)之后,皆兼真、行、草、篆,以各尽美矣。”(《书谱》)。西晋“书圣”王羲之,创造了平正、隽秀、挺拔、秀丽、严整的行书书体。他的传世之作《平复帖》,书法精湛,风格自然,不失书家本色,被后世收藏家视为珍宝。王献之继承家学,并且超过了他的父亲。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凡是在正书、行书、小楷方面有较深入地探索和较突出成果的作者,大多数都是行草书名家。如唐代的孙过庭、张怀瑾,宋代的米芾,清代的王献之、成亲王、刘石庵等。因为这些书体,作为正书、行书以外的补充书体,更讲究变化和个性。这种“变化”和“个性”,除了讲究结体、用笔的美外,更主要的是追求艺术个性的表达。所以中国书法史上有“书必二王,书不二家”之说。在传世的真迹中,有少数小楷作品。这类书体,点画精到,结构谨严,可谓形神兼备,精彩绝伦,气象非凡,格调高雅;或浑厚,或天真,或舒朗,或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