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杂件有什么?
清初的铜活件基本继承了明代样式和基本造型,但已逐步显示出其粗犷、繁琐和装饰性较弱的造型习惯。与明代小巧、简洁和装饰性强的风格有较大的不同,制作技巧相对明初要粗放笨拙一些,但清中期以后还是有了一些变化。清中期家具使用的铜件较明及清初相比,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种类也有所增加,除常见的圆包角、牙条卡子花、桌案面下牙条下的套脚和家具上有的镶板四周边缘的开牙条外,又新设置了一些铜件。比如:架几案或条案等器物上的面板和底板之间新使用了铜质的撑杖,有的还加了开光透雕图案或有浮雕图案;又如在几腿足或桌叉足以及墩足等的上端和中部增设了“开带扣”(亦称扁口),起到卡住牙条或束腰以防二者活动和脱落。另外像柜子前脸的铜拍子、柜门上下的套脚以及箱盒上使用的吊牌、提环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清晚期,铜活儿不但品种、样式种类繁多,在装饰上也越来越奢华繁缛,图案纹饰的制作手法多样,透雕、浮雕和线雕兼用,特别是透雕在铜活上的大量运用非常突出。这一时期的铜饰件已突破前代的造型、结构模式,不但件件制作工艺精细,装饰富丽华美。
而且在体积上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比如束腰的牙子、腿足套脚,箱盒上的吊牌以及挂柜上的提环都有几倍于清其他年代和明代,造型显得异常粗壮笨拙,所以一般又被称为是“粗活”。与木制家具主体显得很不谐调,从而失去了家具实用、装饰的真正价值。清早期铜件的造型还保留了明式的风格,工艺上比较注意选料、做胚、造型、雕工、打磨和镀焊,制作得十分精细。铜质多用紫铜(红铜),造型简练,线条挺拔,打磨光滑,没有纹饰的纯属素铜件,造型大方美观。有纹饰的则用高浮雕和透雕两种手法,纹饰题材有莲花纹、龙纹、夔龙纹、博古纹以及吉祥图案等。清中期的铜件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清早期的风格,特别是用透雕手法做的纹饰,纹饰粗犷且厚实坚固。清晚期的铜件在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花纹上更加华丽繁复,透雕花纹细腻繁琐,图案纹饰有福寿三多、瓜蝶绵绵、连年有鱼、八仙庆寿以及双凤朝阳、太平有象等,构图巧妙自然,形象饱满灵动,制作工艺相当精美。
那么如何鉴别真伪铜件呢?
看铜质。清初铜件多采用紫铜(红铜),紫铜比较软也易加工,也有少量黄铜。到了清代中晚期就全部采用黄铜(由铜、锌两种元素组成的合金)。紫铜(红铜)呈紫红色,黄铜呈金黄色,黄铜在颜色上比紫铜容易辨认,因为黄铜表面容易形成较为厚实的铜锈蚀层。而纯紫铜是很难形成这样的锈蚀的,最多只是浅红色的点状锈出现。由于旧紫铜密度比黄铜大,在造型、大小、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紫铜就比较重。而黄铜很轻,与紫铜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家具上的铜件,年代比较早,虽然在铜质上仍为黄铜,因年代久远,表面形成十分坚硬、圆润的包浆以及厚实的绿锈层,与晚期仿品较为容易区分。但有的清晚期的家具上出现的铜件,从铜质、纹饰、造型、工艺上看都有仿品出现,特别有的新铜件为了仿制旧时的包浆和铜锈,在工艺上进行了做旧处理。所以看铜质不能单独以是否为紫铜来断定家具的年代及真伪,需要从铜件的造型、纹饰、工艺、风格并结合使用的家具上去综合判断。如紫铜件与硬木家具上的纹饰风格不合以及有造旧的铜件等问题,就要引起注意。
看风格造型及工艺。清初家具上的铜件讲究铜质,造型大方,纹饰优美流畅,打磨光亮洁净。到清晚期,铜件的制作讲究厚重、图案繁缛,透雕花纹细密,造型、图案与家具的本体风格已不太吻合,显得有些不协调。清代家具上的铜件为铸件,有的铜件为两瓣或两瓣以上的铸件,铸合时,有的有焊接的痕迹,也有的是铸造时自然铸合,铸合后打磨得十分干净,看不出有任何铸合的痕迹。仿制品为了追求古拙的厚重感,有的铸件为一瓣铸件,无两瓣以上的铸合。另外,在工艺上真品打磨得十分光滑,制作时用砂纸打磨,手触摸时,有光滑细腻感。仿品打磨十分粗糙,用粗砂或电动打磨机打磨,手触摸时有较为突出扎手的粗糙感。
看錾刻和图案。清代家具上的铜件,清晚期的要比清早中期在工艺和纹饰图案的复杂程度上制作得精良讲究。如透雕、浮雕和铸花纹饰非常精美精细,图案内容丰富,具有吉祥的寓意。清晚期的雕琢技艺高超,无论从任何角度仔细端详都十分精致美观,毫无滞涩感和生硬感,真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仿制品在图案的纹饰的雕琢錾刻上无论从用料还是制作都很粗糙,图案内容多有牵强,装饰意味过强,从任何角度仔细观察都能发现有生硬、滞涩感,毫无美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