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宗十八罗汉作品?
泉州德化陶瓷艺人 传统上喜于陶艺作品上钤印或镌刻上款或款铭,其中不乏有姓名、地名、店号和纪年等确切内容。何朝宗款识在不同年代、不同器型上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德化”二字以篆书竖行镌于器上,字体瘦削挺拔;有的以楷书横行款,字体丰腴,“朝宗”二字“小气”字下无两点,“宗”字上部不相连,下部与“示”字不相交。也有用“何朝宗印”的方、圆篆文印章钤盖。
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中收藏有一件《达摩像》瓷塑人物,底款是“宋僧达摩通天冠/德化何朝宗印之”,款文与上述不同。“宋僧达摩通天冠”是该作品的命题,该题款也是研究何朝宗瓷塑作品冠戴式样的重要依据。何朝宗的其它款识还有“朝宗印”、“德化窑”、“何朝宗”等。
何朝宗的艺术创作以瓷雕为主,瓷雕中又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从传世作品看,有观音、达摩、罗汉、文昌帝君和渡海观音等瓷塑,及部分陶器塑像。此外还有观音瓶、花插、盂等器皿。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陈辉《说闽》称:“瓷白甚,现五采,土人模仿古法,烧成仙佛像,称德化白瓷。”又清中叶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卷》中,详细描绘了苏州阊门一带作坊,内中作坊里有罗汉立像,造型与德化窑瓷塑中的罗汉相仿。乾隆《泉州府志》中也有记载:“瓷窑初尚白磁,至宋始烧五色,土人谓之窑里彩器,近则黄长窑更胜,其佳者号曰豆青。”“然有善塑观音大士像者,有乳捏红,有观音红,为他处所无。”
1988至1989年在泉州后山尾窑场中,曾出土数百件宗教造像,其中大部分为罗汉立像,应是德化瓷塑罗汉的翻制模型,由此可进一步了解德化瓷塑罗汉的生产流程。
何朝宗所创作的“十八罗汉”的瓷塑,在海外和国内都有收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日本高泉寺收藏了一批,是明末清初时传入的,该寺把1982年修复这些罗汉像列入重点工程,并用两年时间按原件复制,在寺内建殿堂专供奉这些罗汉像。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1992年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举办“高泉德化白佛像特展”,展出的德化窑白瓷“十八罗汉”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一件“达摩渡海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上海博物馆收藏了2件罗汉像。福建省博物馆也收藏了数件1961年征集到的“十八罗汉”立像。
这些罗汉的雕塑风格是相互联系又各具个性。其造型高40至43厘米,都是结跏跌坐、袒胸露腹的光头罗汉像,罗汉头像大,双目微闭、慈眉善目。胡须有长短不同的刻划,下垂或上翘。衣饰有的披布单衣、有的披袈裟、衣褶转折流畅。衣料有如披了一件蓑衣,有的如在风雨中,衣饰紧贴身上。
德化瓷塑十八罗汉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