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铸母钱吗?
历代铸钱的母钱,一般通称为“母钱”。铸母就是本朝新铸钱币的母本。由于母钱的重量要比流通钱重,因此,人们习惯上又称母钱为“母钱”或“母范”。清代的铸钱制度相对完善,铸钱技术非常成熟,铸造工艺相当考究。从铸钱的流程来看,清代在正式批量生产铸钱之前,必须经过选范、制样、呈样、审样等繁杂的环节。
铸钱的工匠们必须在正式开炉铸钱前铸造出各种规格的“样钱”。“样钱”相当于其它行业中的“样品”或“样稿”。铸钱的工匠们在制样时,一般都要铸造出足钱重的“样钱”。由于清廷驻防旗人特别多,除在京师周围外,全国还有18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分别是:直隶、盛京、吉林、黑龙江、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天津、广州、新疆、湖北、奉天、吉林、黑龙江、河南、江西、湖南、台湾省,这些驻防八旗所用的制钱,必须得向户部申请专案铸造。“样钱”经过皇帝审定之后,才会以正式的母钱的名义下发到各铸钱局生产。在清廷定样之前“样钱”还不能视为母钱。为了制作方便,清廷铸造的母钱都是足钱重的样钱直接翻制出来的。因此,清钱母钱一般要比该钱的标准重量重一点。
清钱母钱的字体、图案都非常工整,其钱文是钱局中雕刻范型的一流工匠用初铸的原样钱或专案钱雕凿而成的。雕凿母钱要经过打磨、清洗、凿刻、点绣、刻字、修字等工序,工序相当繁琐。因此,清钱母钱的字体与图案都非常漂亮,钱体也非常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