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书法家荷亭是谁?
张景舒(1872-1948),字景舒,号荷亭,别署大痴、梅梦居士等。江苏江宁人。近代书法家。 其祖父是咸丰年间的翰林院检讨,父亲是光绪年间的翰林学士。所以他的书法得自家族传承,写得很好。但他真正闻名的却是因他与齐白石的交往及对齐白石艺术的影响。齐白石在《寄萍堂随笔》中曾提到张氏“以书名世”,又云:“张宗子(即张景舒)善书画,远客至,常展纸研墨,挥毫疾书。”齐白石在北京时就住在张景舒家附近,常常去找他聊天,在交谈中谈论自己的艺术见解。
后来齐白石到了上海,和张大千等人组织了一个美术团体,叫“青藤画派”,他们经常在张景舒那儿聚会,谈艺论道,很是投机。 有一次他们在一块儿讨论诗、书、画,谈到兴起之时,齐白 石甚至拿出自己珍贵的印石,一一给张景舒演示自己独特的花样,边说边刻,兴致勃勃。 有一年冬天,齐白石到天津办展,张景舒特地从南京赶到天津看齐白石的画,并买了很多回去。
等到回京后,他就将自己买的画拿给朋友们看,请朋友批评指正。当时许多人都称赞这些画不错,尤其是其中一幅《山水十二条屏》,大家都认为画得很好,就是有点意思不太懂。 于是有人就问张景舒这个《山水十二条屏》究竟想表达什么思想。 张景舒很得意地笑着回答说:“这很简单,其实这就是他(指白石老人——笔者注)发泄心情的作品!” “怎么讲?”大家问道。 张景舒接着说道:“我想齐老先生一定是对现在的社会或者人心不满意,所以就在画上表达了这种不满的态度。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上的山,全是陡峭的山,没有一座平滑的山峰;而那里的水呢,也不是平静的湖水,而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这山与水的构图,正好代表了‘社会’与‘人心’。
再仔细看看山的形状,全是一笔一画写的,那不就是‘非’字吗?而海里的波涛,全是用点画的,那不是‘法’字吗?一个‘非’字,一个‘法’字,正代表了‘非’法和‘有法’之争。而整幅作品,正是‘非’大于‘是’,故称‘瞎骂’。” 听的张景舒这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张景舒理解得很深刻。